本帖最后由 xiaoyu1124 于 2013-3-26 20:30 编辑
(非授权勿转!)
索引:
(1)评析系列——人物篇之夏侯瑾轩 (2)评析系列——人物篇之瑕 (3)评析系列——人物篇之暮菖兰 (4)评析系列——人物篇之龙溟 (5)评析系列——人物篇之凌波
人物五:凌波
(完成度:90%。所达效果:85%)
如果说对于龙溟这个角色,我们在表示同情之余,也并不完全认可其做法。理解他的某些行为出发点,但不赞成其行事方式。那么对于凌波,则更多的是惋惜。严格说来,凌波并非无过。但与龙溟性质不同。一方面,就行为动机而言,凌波的出发点是纯粹和良善的。六界生灵命皆可贵。因有蜀山秉持慈悲之心这一前提(凌波的师傅曾言:“蜀山门下不求仙道,但求苍生。”),故也才有凌波助力龙溟的决定。另一方面,凌波之过多因被动。龙溟的野心,这是凌波所不知的。但这的确导致她对龙溟的帮助变得复杂,很容易背负上不义之名。看清这两点,对于凌波的过失也就能较好定位。主观动机可嘉,客观遗憾亦非完全其所能左右。故而依然属于正面型的人物。但这并不是说她就完全无问题了。她的问题在于深陷情障,在于识人不深,奈何为外界之力所左右,终至酿成悲剧。其悲剧性质也与龙溟不同。龙溟是于情、理皆有所偏,故而在伤人的同时也自伤了。凌波则是于理尚合,多因情而自伤。她的悲剧主要还是个人性质的。因此,对她的评价显然应是悲悯多于问责。
对于凌波的这种悲剧特征,编剧在演绎的过程中必然要注意到情与理的分寸把握。虽说对凌波的评价大体可情、理分而论之,但也并非就是截然无关联的。因为情障未破而做出的决定,毕竟客观上导致了某种负面的效果。编剧要做到的是让玩家既能认识到这个女孩的心思纯正,但同时又能看到她存在的性格弱点。同时又不会因为这些弱点的刻画,而对她的正面意义造成否定。不过从剧情的实际表现看,也确实存在塑造方面的不足之处。
首先必须承认,凌波的悲剧根源编剧是很明确地意识到的。在凌波弥留之际,曾回想起她师傅和草谷道长的一段话。这其实便是编剧通过他人之口对凌波做出的评价。原话是:
“凌波,为师天命已尽,无需伤心。你是个好孩子,只是有时候容易自作迷障,让为师有些放心不下啊……”
“蜀山门下不求仙道,但求苍生。以你的悲悯之心,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得很好。”
这着实点出了凌波的矛盾性——心怀悲悯却难脱迷障。而凌波的悲剧,也正是因此而导致。算是一语成谶。因为悲悯之心,故而宁愿背负可能招致的师门责难,也要对魔族百姓施以援手。舍一己之名而为苍生谋,轻重分明,一如草谷道长所说,的确“做得很好”。也因如此,即便最后献出了生命,她也并不后悔。可问题在于事情并非她所想的那么简单。失鼎是小,但失鼎背后可能引发的六界动荡,凌波显然对此预计不足。终究是心性偏于单纯了。毕竟神农鼎作为神器,并非只有修复水脉这一功能,觊觎者定然不少。特别对于野心家来说,更是欲得之神器。凌波身为蜀山弟子,对于失鼎的危害应该也心中有数。当然,剧情发展的妙处在于,它设置了一个让凌波不得不在帮与不帮之间迅速做出抉择,并且无论帮还是不帮都于情理上说得通的情境。帮,为了夜叉百姓。不帮,失鼎的确关系重大。而龙溟夜闯蜀山又事出突然,从之前凌波与其相交的情况看,龙溟也不失为君子。这无疑加大了凌波对龙溟盗鼎的正面动机的信任度。失鼎之患、夜叉百姓、君子之识,将凌波置于两难困境迫其抉择,此段剧情高超的设计可谓精妙。而蜀山的悲悯之心和以她过往对龙溟的了解,又的确容易令其将抉择的天平向夜叉一方倾斜。所以当龙溟欲闯璇光殿时,凌波迟疑了。但问题在于,璇光殿门口的对话,龙溟言辞间屡屡透露之前接近她是别有用心,且对于利用凌波一事毫无愧色。这应该多少会动摇凌波对龙溟的观感,而非全然信任。即便相信龙溟是为夜叉而盗鼎,但同时也应对其品性生出几分警觉之心才是。可遗憾的是,此番言语交锋凌波却处处落于下风。我们看到的是龙溟步步紧逼,而凌波几乎毫无反击之力。连对之前一直被他利用的基本质疑之语都没有。在此,编剧似乎想用凌波的沉默来表现其内心的挣扎,所以也就在此段短短几句对话中看到凌波用了六次“……”,而其中有三次是以独立形式出现的。原文如下:
“你选今日盗鼎,也是因为从我这得知,再过几日,外出的师叔、师伯便会回来?” “是,若到那时,孤要取鼎便会艰难许多。” “……” “之前你邀我前往楼兰寻找一样重要的东西,可也与盗鼎有关?” “那样东西与神农鼎一样,均攸关我族无数百姓生死。” “……” “吾族百姓身陷炙火之中,需借神农鼎与另一样神物之力方才能化解。孤身为王,责无旁贷,自当倾力寻找。” “神农鼎放在蜀山,不过是废物,于我夜叉万民,却是关乎生死。道长可否成全?” “……”
且不论龙溟说“神农鼎放在蜀山,不过是废物”是否有欺凌波太过天真易骗之嫌,但说这三个省略号,的确显得表现力苍白。一方面,凌波不可能在得知自己之前一直被利用后,对龙溟连基本的质问都没有,而全部用沉默作为反应。更何况“神农鼎放在蜀山,不过是废物”之说的确让人觉得是诡辩和欺人,凌波对此不可能不会觉察。因此,凌波的沉默可能更多的是让人感到她(或编剧?)是有意让道理都被龙溟一方占据,所以才不去做任何质问与反驳。但这却多少会给人造成凌波对龙溟偏袒太过的印象,已超出了正常的信任范畴。这就不只是蜀山职责与夜叉百姓之间的抉择了,而是显得私心偏多。这客观上会破坏凌波以天下苍生为念这一主导动机的正面形象。是为此人物塑造的把握失当之处。另一方面,从表现方式说,就算是人物内心的挣扎,其表现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并非只有省略号一种途径。无节制地使用省略号,不仅让人觉得于事件逻辑上说不通,而且于表现力方面也感觉略显应付或者说不够用心了(五前的省略号真的挺多的,还需慎用)。
其实,龙溟在进入璇光殿前与凌波的对话还有一个疏漏之处。璇光殿并不易闯,进殿后生死难料。就算龙溟自负到极其藐视蜀山实力,但就昔日情谊以及凌波的善良而言,她显然是不会让龙溟轻易送命的。可是璇光殿前她连一句提示璇光殿内极其危险,不宜贸然闯入的话都没有。这显然也不合乎情理。至于提醒后龙溟因有所顾虑而心生迟疑,或是依旧我行我素,这些则是后话了。感觉这段剧情的编写犯了概念先行的错误。为了让龙溟尽早与主角们形成冲突,为了制造龙溟、凌波二人的悲剧,而忽视了其他更具逻辑合理性而也许不会导致悲剧酿成的环节。
凌波塑造的第二个不妥之处在于三位主角赶至后她的表现。且不论龙溟进入璇光殿前凌波表现是否得当。但说龙溟进入殿后,凌波因为内心依旧在挣扎,一方面担心夏侯瑾轩等人向蜀山长老告知此事,而可能给龙溟带来危险。另一方面又想能及时阻止龙溟或是想继续了解情况再决定如何行事。故而她将三人一同带进了璇光殿。但无论如何,此处剧情处理着实存在与人物形象相违之嫌。璇光殿内灵力强大,进去之人生死难料。以凌波的品性,断非会将无辜者置于生命危险境地之人。因此这么设计不仅不符合逻辑,也容易给人一种陷凌波于不义的感觉。即便说她深陷情障,但本性的善良是断然不会变的。也许较好的处理方式是,凌波见龙溟进入殿内,便也随之进入。此理由有二:一是进入殿内阻止龙溟,以赎失职之过;二是心负失职之愧,同时也担心龙溟的安危,故而愿与他共同面对危险。无论是哪个理由,都能体现她的重情与义,兼具担当和勇气。当然,这里还有一种处理方式,便是凌波亲自去见蜀山长老,将事件缘由道明。这一方面可让蜀山尽快商议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也有助于解救龙溟。另一方面将龙溟的动机说清,也有助于为他的罪责开脱。可惜实际剧情偏偏选用了最容易破坏人物形象的一种方式。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当时情况下已容不得凌波考虑太多,让主角们一同进入璇光殿是情急之下的反应,并非有心那么做。那么,从人物塑造的合理性角度来说,也应该避免这种人物形象与玩家感受有较大相违之处的设计出现。因为这是编剧可控范畴内的设计,完全可以想出更合理的剧情来使人物的塑造更加符合要表现的形象,而不必冒任何可能损害人物印象的风险。毕竟迷障未破与被爱蒙蔽心智还是有所区别。把握好表现的尺度无疑非常重要。还是同样的问题,不要为了所谓的剧情需要而违背人物性格逻辑或事件逻辑。
凌波迷障未破的表现应是在进入璇光殿之后。在与大家一同破了三皇机关之后,大家和龙溟有一番言语上的对峙。这里选出几句:
“你太混帐了,偷人家蜀山的东西,还要道长帮你的忙!你还有没有良心?!简直天理不容!”
“哈,天理不容之事,我已做了不少,日后还会更多。” “这神器禁制究竟要如何破?若需以他们三人的性命相要挟,那我也不惧令双手再添几笔污秽。”
“我最后问你一次,你取神农鼎,是为了救你的族人?”
“是。”
“若是我们执意阻止,你意欲何为?”
“杀。”
之前在璇光殿门口龙溟承认利用凌波时却毫无愧疚之意,这实际上已经透露出他性情上的某些问题了。而到了这段对话,更是将龙溟的狠绝表现地充分。在这种情况下,纵使是为了夜叉百姓,但神农鼎所交付之人是否可靠稳妥显然也应是考量的重要方面。因为对方若是性情不善,利用神农鼎满足一己私欲亦是大有可能。但凌波却无视了这个问题,仅是凭着一个为了救族人这个理由,就将神农鼎交予对方了。这已经不只是情障了。不是龙溟最后那句“对你,我有隐瞒,但不会欺骗。”就能说明凌波帮助的原因的。虽然那句话的确让凌波下了决心帮助龙溟,但凌波的最后一问的确表明她还是在以苍生为念。只是,她陷入了只问苍生不问其他是非的误区,很多问题想得太过简单,是为迷障。或者说,这里的迷障,亦是情障。这里既有她对龙溟的感情,同时也有她对苍生的感情,这双重感情因为缺少其他方面的考量与平衡,以致最终走错了方向。
其实,龙溟能够打动凌波的地方无非两点,一是夜叉百姓。这一点与凌波的拯救天下的理念相合(“吾族百姓身陷炙火之中”)。二是几番情感表白(“对你,我有隐瞒,但不会欺骗。”“在我心里,你永远不会比夜叉族更重要,但一定比我的性命更重要。”)。这两个方面恰恰击中了凌波最关键的两个软肋——苍生之念和情障,故而也就默认了龙溟的行为。但以凌波的稳重与聪明,显然是隐隐能感觉到龙溟是有问题的。所以当龙溟说出“凌波,我在这里,并不是出于歉疚,也不是后悔对你的所作所为。而是……”“在我心里,你永远不会比夜叉族更重要,但一定比我的性命更重要”时,凌波的回复则是“你真可恶,哪有人像你这样说话的……可恶……”。凌波的这个回答,无疑是最能体现其内心矛盾与自我挣扎的。因为在上一句坦陈自己的狠绝同时,马上下一句紧接着就表明爱意,龙溟的这种表达方式,无疑是在告诉凌波,他吃定了她,就是看准了她拿他毫无办法。而事实证明龙溟也的确吃定了她。凌波的无力招架通过那句毫无抵抗力回复已经足够说明一切了。但一个“可恶”同时也表明,凌波虽然走不出迷障,虽然无力招架龙溟的攻势,但她内心还是清醒的,所以也对自己有了安排。这一点草谷看得很透。草谷在流光洞看到死去的凌波时曾言:“这孩子心性刚烈,她当日既然选择离开,必是没打算再回去。”这无疑确认了凌波内心的确是存有愧疚的,认识到自己犯错了。这其实也可以通过凌波在弥留之际时那几个“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感受到。但即便是错了,即便隐隐感觉识人不明,却于苍生之心无愧,也敢于为自己犯下的错承担责任。这就展现了凌波这个人物的立体性。
其实,到此为止,凌波的整个形象已经算是比较好地树立起来了。对她的评价通过情与理、自愧与无愧的矛盾性呈现基本可以明确下来。但遗憾的是,到凌波剧情行将结束之时,编剧似乎又走入了感性主义的误区。对此,我们可以看看凌波最终弥留之际的心理活动:
“在我心里,你永远不会比夜叉族更重要,但一定比我的性命更重要。” “等我回来,答应我,一定要等我回来。” “龙……溟……” “我……等你……一直……等……你……”
按照常理,任何剧情的收尾部分基本都承担着对该段剧情和人物的评价功能(也是编剧视角的体现)。所以,收尾若有偏差,就会影响到对剧情和人物的理解。而这一段收尾则显然存在这个问题。之前一切情与理的矛盾与挣扎,却最终以这么一个纯爱情乃至煽情性的片段收尾。它似乎是在告诉大家,之前的矛盾和挣扎都无意义,凌波的价值只在于感情层面(落脚于等待龙溟回来)。爱情至上主义最终是战胜了对人物意义诠释功能的思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也是编剧比较存在问题的失误了。凌波本不是如此,她的结局在此之前其实就可结束了。多了这么一段,不仅画蛇添足,而且还将本来已经明确起来的对人物的合理定性给扭曲了。
通过以上分析,应该基本可以看出凌波悲剧的症结了。本心无过错,因情而生迷障,令人悲悯惋惜。因此对于她,个人也是抱以深切同情而不忍责备的。这个态度,其实应该也与蜀山对凌波的态度相合。凌波死后,蜀山对她的处理是“不论是失鼎之事还是凌波之事,都不宜宣扬。此事便就此完结,将该洞窟设为蜀山禁地,凌波之事,严禁门下弟子提起。”为何将流光洞设为蜀山禁地?为何凌波之事严禁门下弟子提起?这诚然与失鼎有关,但也没必要因此就将流光洞设禁。其实,这是蜀山对凌波的一番苦心,或者说是对凌波声名的一种保护方式,有为死者讳的意思。对于这么一位虽犯了错却不失本性赤诚和心怀天下苍生的弟子,蜀山的众师叔伯们只能是悲悯而不好太苛责,这应该是蜀山对凌波最好的处理方式和评价态度了。真是可惜了这么个好女孩。至于剧情上对她的某些设计疏漏,则是另论之事了。
总结
至此,仙五前传评析之人物篇全部完成。应该说,本作的人物塑造虽然存在些许问题,但用心度还是可以看出的,也具备人物塑造的各种可贵亮点。这不仅是在以上几位人物身上,其他人物也各有魅力。姜承,从克己重义的四师兄终被逼为与世为、与友反目的魔君,性情变化之大,经历之曲折,令人叹息。皇甫卓,从心高气傲、性情莽撞的少主到内敛沉稳的门主,虽变化甚多,但始终不离其正气君子的品性。谢沧行小事不拘小节,大事则慨然赴死、长啸云天,令人动容。草谷道长的慈悲仁心,以及身为蜀山道长的行事稳重。也都是亮点。至于四大世家的几位核心人物也不无出色表现。夏侯彰身为门主,秉性正直,而身为父亲则爱子情深。虽希冀子承父业,但又尊重瑾轩的选择与天性发展,并知自省。这样开明的父亲,在今日也属难得了。夏侯府内那一段对话“——瑾轩?!”“爹……我回来晚了……”“真的是你……真的是你!”“是的,爹,孩儿不孝,让您担心了这么久……”“说什么混帐话!你还活着,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孝顺!”以及夏侯瑾轩那一跪,着实令人动容。至于皇甫一鸣,身为武林正派、世家门主,却名利心太重,机关算尽,这诚然可恨。但其面临大敌不惧身死,对爱子引以为傲、以家族为责,又展现了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也是精彩非常。魔翳身为夜叉重臣的付出与不悔,对异己的狠绝和藐视,他在龙溟死时的悲痛隐忍和沧然一笑,将龙溟魔元与凌波相伴的怜爱流露,其性格同样在家与国、君臣与亲人之间的关系扮演中转化得淋漓尽致。人物性格刻画的多面、复杂、真实,这些都大大提升了仙五前传的游戏素质。
当然,在肯定优点的同时,对于人物塑造的问题也不可无视。通常说来,由于主角比配角出场率高,贯穿剧情的时间更长,而且直接与主题关联,承担的功能更重,塑造成败直接关系着剧情的演绎高度。故而在塑造上会难于配角。特别是性格上偏于温和内慧而不追求张扬的正面角色,显然更难把握。这就非常考验编剧的功力和耐心。而个人以为,人物塑造不应以性别决定主次,也不应将剧情与人物割裂来设计人物。曾听有人说仙剑有几代的模式是男一女一走剧情,男二女二负责吸引人气。且不论这是否符合事实,但只说这一提法本人便觉吃惊。因为这种思路显然是违背剧情编写规律的。剧情本是由所有人物共同演绎完成,其完成的充分度与每个人物在里面各自承担的剧情演绎功能是否得当相关。而在编写剧情过程中,对于不同人物为何要在剧情中出现,其对剧情表现而言具有何种功能等问题都必须是先要确定下来的,然后方可进行编写。而在此过程中,男一女一的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无论是何种性格的男女一号,都必然是既能承担剧情演绎和主题升华的功能,又要做到吸引足够人气(当然,这并不是说其他人物就变成年人气意义上的配角了。他们对于剧情的演绎来说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是承担的功能有主次轻重之分。如果塑造得好,承担的功能完成的好,同样会具有很高人气)。因为人气的获得就是通过剧情感受而来。如若关键人物人气不足,那实际上也就表明剧情演绎和主题表现出了问题。总之,走剧情和吸引人气本就是水到渠成的关系。而现在的不少作品也的确存在上面所说的那些误区。剧情和人物关注度割裂,女性沦为男性配角。这些都是违背基本创作逻辑的做法。作品的成熟度也因此而大打折扣。从剧情出发,而非从对人物的喜好出发进行创作,此为人物塑造的核心逻辑之一,也是编剧素养的体现。此不管于商业作品还是艺术作品而言都同样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