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aoyu1124 于 2013-3-26 20:32 编辑
(非授权勿转)
索引:
索引:
(1)评析系列——人物篇之夏侯瑾轩 (2)评析系列——人物篇之瑕 (3)评析系列——人物篇之暮菖兰 (4)评析系列——人物篇之龙溟 (5)评析系列——人物篇之凌波
人物四:龙溟 (完成度:100%。所达效果:?)
在所达效果这个评分上,个人无意给出一个确切答案。这不是个人无法打分,而是对于这个角色的看法,分歧实在太大,甚至走向两个极端。不打分也算是给大家一个留白思考的空间。至于个人看法,还是通过下文分析呈现。
龙溟,从完成度这一项的打分便可看出,编剧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非常用心的,几乎每一句台词都做到了精雕细琢。而这个人物也的确具有魅力。因此,他虽然出场不多,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以说,龙溟身上的确具备了一国之君的王霸之气。一心从国之子民出发,且行事狠绝凌厉,绝无拖泥带水。同时,在爱情上又似深情之人。王霸之君的气质和深情男人的凄美爱情,因为有了这两个因素,的确会迎合当下某些玩家群体的喜爱。若从人物受关注的角度看的确成功了。但于情理分析,争议却客观存在且不可忽视。对他的分析,本节从其台词的角度来切入解读。
经典台词1:
国者,无民不立,无王不兴。王本就是民献给国的祭品,领受民之膏血,是为以王之牺牲换取国之昌盛。
这段台词即便放在今日,相信也是相当得人心的。身为君王,单身冒死赴人界解决水源,最终也的确牺牲了自己而成为国之祭品。若单看这些,龙溟无疑是君王之典范。但问题的复杂在于,若一切真如此句所言那么简单,而不是在背后交织着人性之背负与角力,那么对龙溟盖棺定论也就容易了。然而,对龙溟这个人物的塑造,编剧却是体现出思考深度的。
就个人看来,对龙溟的评价也许用“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来形容较为妥当。这里所说的悲剧性,不是指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意义上的悲剧,而是指人物成为某种悖谬理念的牺牲品,故而也就对其产生了悲悯之心。这显然与夏侯瑾轩、瑕、谢沧行的悲剧内涵不同。不难看出,龙溟身在帝王家,在习帝王权术方面是非常用心的。一方面他深知君为国谋,民贵君轻的道理。是为君之权。另一方面则认定君权的实现,必须于行事上狠辣决绝。是为君之术。若以王道与霸道区别,显然龙溟的权术理念主要体现的是霸道意识。然而,国家的治理,若单以王道则太柔弱,单以霸道则多暴戾。但事实是自古治国者多陷一端偏执,故而往往产生无数纷争与败象。因此,以史为鉴,治国当以王、霸相辅为理想之策,这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可谓上策。而龙溟的行事风格则与此不同。
为了求得夜叉的水源,龙溟与魔翳商定了双向并进之策。一方面由龙溟至人界寻找修复水脉之物,另一方面则由魔翳谋划进军人界之策(“孤当日与长老议定,为解我族缺水之患,你我双管齐下,孤深入人界,寻神农鼎及水灵珠等,修复魔界水脉——”,“而长老则谋打破蜀山锁妖塔封印,使我族能进至人界之策——”此处说的虽是“进至”人界,但下面接着又说“但如今情势已变,短时内无人能将水灵珠等带回魔界,我族只剩进军人界一途。”已经很明确提出是“进军”了。这表明之前谋划进入人界难逃进军侵犯之嫌)。在人界寻找宝物的过程中,龙溟基本秉承了一个信念,凡阻其获取宝物者,杀。
“但神农鼎我志在必得,即使今夜蜀山精英尽出合力阻我,我也不会退去——”,“便是血洗蜀山,我也一定要取得神农鼎!” 凌波:“若是我们执意阻止,你意欲何为?”龙溟:“杀。” 瑕:“你太混帐了,偷人家蜀山的东西,还要道长帮你的忙!你还有没有良心?!简直天理不容!”龙溟:“哈,天理不容之事,我已做了不少,日后还会更多。” “这神器禁制究竟要如何破?若需以他们三人的性命相要挟,那我也不惧令双手再添几笔污秽。”
从以上几段对话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拯救夜叉危难的使命,龙溟已经是不计手段了。抛开身为君王行事作风狠辣这种状况是否常见不谈,也抛开我们在情感上对这种作风喜恶不谈。只从情理角度而言,若在不是逼不得已的情况下处处以狠辣为行事风格,的确失当也失察。毕竟从剧情本身演绎看,就算龙溟对人类不信任,但他与身为蜀山弟子的凌波一路行来那么久,应该多少能够从她身上了解到蜀山的做派。更何况连蜀山格局这些略微私密之事,凌波都与他说了,那么在蜀山自怀悲悯之心这等可与外人道的事情上,龙溟更应该是心中有数。也就是说,向蜀山求取神农鼎未必没有希望。只不过在如何求取以使蜀山信任其用鼎是为拯救族人,以及求取后如何用鼎和保证鼎最终将归还蜀山等方面还需商议,而这些都是后话。但显然龙溟是未将此可行途径列入考虑范畴的。是为失当。即便说他是因为不敢冒一丝夜叉族因求鼎失败而最终反致蜀山加强防备的风险,那么显然也非只有一个杀才是解决之道。何况世界之大,总能找到解决之法,此多是有心与无心的区别罢了。
其实,行为之极端盖因思想之偏执。龙溟的这些行为可从魔翳身上获得解释。或者说,魔翳便是龙溟之影子。龙溟曾言“大长老与孤总是不谋而合。”而在魔翳的意识中,对于人类则是抱持着严重的蔑视心理。因此也才会说出诸如“我现在并不屑于取你们的命,你们就在此无力地看着即将发生的一切,然后哀叹身为人类的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吧”、“人界水脉得天独厚,却被人类这弱小的种族所占据,我族却被困在魔界忍受干旱折磨。如此我绝不容许”之类的话。言为心声。因为意识中一直存在这种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故而面对人类也就充满敌视与自负。掠夺、尚武也就成为其行事法则。龙溟的行事狠绝而少通融,显然有此根源。而龙溟的悲剧也正源于此。须知仙剑的世界所秉持的是六界并存的理念。族群优越感对于六界中的任何一个族群来说显然都不合适,也是导致六界纷争的重要原因之一。仅以人、魔两界的冲突论,表面看问题是由水源引发,但水源问题终究只是表象或者说引子。游戏真正要思考的是人魔两界放下对异己的成见而实现共处的可能。人界四大世家的成见(主要体现在对姜承的态度上)、魔界夜叉族君臣的成见,二者虽对立但本质相似。尽管各自成见的原因不同程度各异,但成见不止,纷争则不绝。而夏侯瑾轩、瑕、暮菖兰等主角所做的,正是要通过自身努力让各种力量抛弃心中成见。唯有如此,包括水源、魔君身份等问题方能迎刃而解。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而这在仙剑历代又一直延续了下来,成为仙剑较为稳定的主题。无论是人类族群之争,还是人魔、人妖之争,所有故事都与这个角度不无关系。而蜀山的存在,则起到润滑人、魔二界摩擦的作用。可惜龙溟不仅对此并无洞悉,更以为仅凭一己之力便可解决夜叉问题。这种因偏执而导致的自负,不仅自绝了为夜叉族求助一途,更是终究害了自身性命。
当然,自负只是导致龙溟失败的一个方面,而自负一旦与野心结合,才是大悲剧之所在。龙溟的野心是希望带领夜叉子民走向乐土。对于任何欲有所为的君主来说,这样的雄心无疑都值得赞赏。从这个角度说,龙溟的确值得钦佩与景仰。而解决夜叉水脉问题则是让夜叉通往强盛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槛。然而,拒绝解决问题的其他可能性,而以万民仰赖之尊贸然涉险,将自身置于危险的最大境地。一旦命丧,国家群龙无首,恐怕只会导致夜叉国陷于更大忧患。这无疑与其带领夜叉走向强盛的宏愿相悖。是为一次失察(或曰失策)。与此同时,从当时夜叉国的形势看,内部有水脉之患,外部又面临着随时会被魔界其他国家入侵的危险(“魔界干旱之势日益严重,各国争战不休,吾夜叉更因临近神魔之井,最为有望进袭人界,而遭多国觊觎。”)。在这种情形下,若夜叉国真的入侵人界,一方面实际上是给魔界他国提供了入侵夜叉的机会。另一方面人界的抵抗相信也不会弱小,这也会给夜叉国带来危险。因此,入侵人界的计划只怕只能是将夜叉陷于腹背受敌的境地,是给夜叉国带来更大灾难。是为又一次失察。
其实,夜叉国若要解多国觊觎之困不是没有办法。这里倒是有两个史料可作正反两方面的借鉴。夜叉国的境遇很像春秋时的宋国和虞国。先谈宋国。宋国夹于晋国与楚国之间。当晋、楚二国争霸时,宋国已经不如之前那么强大了。而宋国若被吞并,定然有助于一方打败另一方成为霸主。这种情况很像夜叉国被各国觊觎的处境。当时,宋国的外交策略是同时与晋、楚两国交好。因为若只是与其中一国交好,无异于给该国增强了称霸的资本,必然会令另一国处于被动。故而大国总是力求争取小国的依附,尤其是在战争期间。因此,宋国与双方交好也就必然会获得双方各自响应。这实际上就将自身置于安全处境,化地理劣势为优势,对双方都形成有效牵制。而任何一方若要灭宋,另一方必然会以盟友之名驰援(所谓名正言顺),以保证自身力量不在这场角逐中落于败局。而也是靠着宋国的这种修好外交,使得国家在各国争霸的环境下赢得了一定时期的和平状态。这段历史也成为后世外交之典范。此为一例。而虞国的例子则出自假道伐虢这一有名的典故,而唇亡齿寒这一成语也与此典故相关。虞国与虢国交好。晋国想吞并这两个国家,于是以利收买虞国,借道虞国灭了虢国。虢国灭亡,虞国孤立无缘。最终继虢国之后也被晋国所灭。虞国的处境也类似夜叉国,都有地理上可供人觊觎的资本。然而,虞国却与宋国背道而驰,不是广交盟友,反而是与盟友交恶,结果导致自身的灭亡。两个例子均在说明一个道理,国家拥有某种资本而被觊觎时,对外交好而非交恶方为良策。这对夜叉国来说无疑是很好的借鉴。夜叉国可以学宋国与正在争战的魔界诸国交好,以若不交好一旦夜叉被第三国攻陷,其他国便失去了称霸的资本作为游说理由,应该会赢得他国交好的呼应。或是与人界交好,同时也与魔界诸国交好,利用自身通道优势,对双方形成掣肘,令双方若要侵犯夜叉便投鼠忌器,起到制衡作用。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夜叉国在一定时期走出被觊觎的困境。至于夜叉国的强盛,则是建立在国家暂时稳定的基础上,定而后动,伺机而谋。国家水脉内忧未解,各国争战外困未除,已是身处风雨飘摇,却思外侵。这多是加速自身的灭亡了。遗憾的是,魔翳和龙溟偏偏采用了此下策。除了游戏中所表现的太过藐视人类,太过自负地以为人界易得,实在是找不到其他理由来说明他们为何这么做了。但从另一方面说,以魔翳和龙溟的精明算计,居然看不出入侵人界可能给夜叉国带来灾难性后果,此于情理不通。认知的偏执,性格上的自负是一个层面,但也未必全都能由此解释得了。由此看来,剧情的编写在这个问题上还是思虑不周,存在较大逻辑漏洞,有些略想当然了。
经此分析,龙溟这个角色的矛盾性应该比较清晰了。一方面,我们钦佩于他的心怀家国,舍生忘私。此于历代君王能做到者也不多(“孤乃夜叉族之王,孤的天平之上,不能容许有任何事物比夜叉族更重要,即便是至亲至爱也不例外。”“若是龙幽不能兴盛夜叉,你尽管取而代之。”)。另一方面,又对他的行事感到害怕(“尸山血海,阴谲鬼道……只要能引领夜叉前往乐土,孤都会踏上,不犹豫,不怨尤,更无愧疚后悔。”)对于国家,他的动机无疑是美好的。然而,于手段方面,则又对自己的动机形成了根本性颠覆。动机和手段的悖论也足以令我们怀疑他究竟是将夜叉国引向乐土还是引向灾难深渊。这也正是这个角色的悲剧之所在——动机与手段的自我攻伐,理想信念的自我毁灭。从有为君主的角度看,这值得悲怜。从他个人命运看,为了国家信念牺牲了自己,同样值得悲怜。只是,太刚则易折,一切均由自身性情与行为所导致。因此,又更多了份深切的无奈。敬其忠勇,叹其不察,哀其不幸。如是!
经典台词2: 对你,我有隐瞒,但不会欺骗。 在我心里,你永远不会比夜叉族更重要,但一定比我的性命更重要。 孤这一生,无怨无悔。只是,有少许遗憾啊……
凄美的爱情,永远是一个故事吸引受众的重要元素。尤其是当这段爱情与君王身份挂钩时,其杀伤力定然不容小觑。君王的身份本就神秘。而威严中的柔情,更是大大提升了故事可回味的空间。在此,龙溟和凌波的爱情实际上又突破了寻常的君王爱情模式。它并不停留于将爱情呈现为对君王权威的锦上添花,而是直接被置入到国家与爱情的两难情境。其设计的高明在于,如果双方只是简单的正邪力量对立,那么国家与爱情的取舍也就显得简单。但事实则非如此。无论是从龙溟角度还是从凌波角度,均有各自正当立场需要守护。而这两个立场在特定情势下又形成了严重冲突。这就导致这段爱情的面貌变得复杂。单纯的善恶判断在此显然已难承担诠释功能。故事背后所包含的复杂人性和信念坚持的碰撞,才是评价这段感情以及龙溟本人的关键。
显然,在龙溟心中,国家、挚爱、个人,这个顺序始终不会变。将国家与挚爱摆在个人之前,这无论如何都属高尚。问题在于他对前二者的的关系处理。可以肯定,无论是国家还是挚爱,只要任何一方牺牲,龙溟都将不愿见到。尤其是必须亲自在二者间做出抉择而牺牲其一时,对他而言就更显残酷了。尽管如此,答案却又是很明确的。正如龙溟对凌波坦言的那样:“ 在我心里,你永远不会比夜叉族更重要,但一定比我的性命更重要。”也正如他对魔翳所言:“若是龙幽不能兴盛夜叉,你尽管取而代之。”谁都不会怀疑龙溟对挚爱之人的深情,但同时更不会怀疑他们都比不上夜叉族在他心中的分量。如果,龙溟与凌波的爱情因此走的只是传统那种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牺牲爱情成就国之大义的套路,那么争议也就不存在。因为在那种套路下,爱情是纯粹的,国家信念也是纯粹的。爱情的牺牲体现的是对国家的自愿成全。历史上无数故事都在赞颂着这种爱情模式。但龙溟和凌波的爱情则不同,这里面充塞了太多诸如阴谋、背叛之类的因素。龙溟夜叉国兴盛的理念显然与凌波所理解的相距甚远。龙溟的兴盛夜叉是一条充满血雨腥风的杀戮之途。而凌波的理解则是解救夜叉族脱离水源危机,让夜叉百姓从此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因此,秉持六界生命皆可贵的理念,她不惜隐瞒师门,同时也有心忽略龙溟行事手段偏激这个问题,而对对方施以援手。对龙溟进军人界的野心凌波并不知晓,并不明白龙溟布局下的夜叉兴盛蓝图很可能要以其他族群的牺牲为代价。而这显然与凌波协助龙溟的出发点——六界平等是背道而驰的。由此可见,龙溟和凌波的价值鸿沟其实很深,前者怀一国之心,而后者则怀天下之心。以一国之利而害天下,相信凌波不会允许。所以也许我们应该庆幸编剧让溟波二人牺牲得及时。因为若二人的故事再演绎下去,一旦龙溟的野心为凌波所察觉,恐怕无可避免的将会演变成恋人反目、刀兵相向的结局,破坏了凄美爱情的基调。
个人认为,编剧对溟、波二人的结局设计,其实已经表明了对二人都抱以较大同情的。龙溟身为一国之君而为子民牺牲了自我,在他的世界中没有自己的位置,实在是一位难得的王者,同时也的确令人心生不忍。必须承认,在他道出“孤这一生,无怨无悔。只是,有少许遗憾啊……”时,没有人不替他痛惜和哀叹,更不愿看到他的命运就此结束。从这个角度,我们无法全然以客观的姿态苛责他的极端。但从他和魔翳一手布局阴谋的角度看,又的确导致了人界的巨大危机。对此我们又不可能无视。至于凌波,为六界苍生而对夜叉施以援手也确可嘉,但她客观上又的确存在着对关键之处的失察。尽管如此,她的失察终究还是因为受到蒙蔽,而非主观驱使。因此,也属可谅解的范畴。二人都有各自的积极之处和无奈之处。因此,不给他们二人命运一个美好的结局,以表明编剧对此事基本的是非判断。但同时又让二人的命运终止于还能给大家留下美好印象的最佳时刻,这也表明了编剧对二人在某些方面的深切同情。不过这种设计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玩家是否会因为二人结局表现得太过凄美,从而使情感凌越于理性,主观上放大了对他们的正面评价,而忽视掉对那些负面问题的思考?如何平衡好正与负、理性与情感,这是塑造此类角色时须慎重对待的问题。
以上对龙溟立场和信念的分析,也许有助于我们对他在感情问题的处理上看得更为清晰。龙溟对凌波说过的最动人的一句话应该是下面这句了“对你,我有隐瞒,但不会欺骗。”任何人都不会怀疑他说此话时的坦然,也不会怀疑他对凌波的真心。但是,主观的无愧未必就是客观上的无错。龙溟从未欺骗过凌波,这从他的角度理解也显然成立。但问题在于,是否只有欺骗才算是欺骗?告知了拯救夜叉子民、兴盛夜叉的心愿,而隐瞒了进军人界的野心,以善举遮蔽恶行,诱使对方无私援手。也许在龙溟看来,隐瞒另一部分真相是为了凌波好,既有助于自己解决问题又不让凌波陷于自责,这便是在夜叉和爱人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了。但对于凌波而言,不欺显然应当是让她的援助完全坦荡和值得,这样即便牺牲了自己,即便不为师门所谅解,但于她自己内心则是坦然的,而不是与其心愿背道而驰。应当说,凌波最后死得那么平静,正是因为她觉得坦然与无愧。或者换个简单的说法,以凌波的信念,不欺应不包含任何不义,应不违她行动的出发点,应结合实际效果来看待。因此,无论动机为何,龙溟都是辜负了她的信任,而且主观隐瞒同时也在客观上将凌波陷于不义。这从爱情的忠诚、相知和护持的角度说,无疑是致命的。因为,真相不可能永远隐瞒下去。到那时,凌波将如何自处?好在命运也算是善待了她,让她较早离开了人世,从此秘密也就永远隐瞒了下去。不难看出,狭隘的国家至上主义理念(这种理念因为害及他人,故而显得偏执,故称狭隘的国家至上主义),导致龙溟对爱的理解也显得相对偏颇。不懂得如何去爱所爱之人,这是一个方面。而同时也因此让自己陷于孤独,这是另一方面。为国家奔波而无暇顾及自身,这只是龙溟孤独的表象。为了国家利益而自建心牢,与人相交利为动因,算计为先而少交心。这才是其孤独的真相。而这种孤独显然又非他所愿,所以他才会常常心念龙幽,才会对凌波真心付出感情,也才会在有些时候“失态”(“ ……孤失态了”)。这些都是他真性情的难得流露,可惜又屡屡被自身给生生扼杀掉了。问题的症结还是在于,龙溟不懂得如何在国家与所爱之人、大爱与私爱之间寻求平衡点,而偏执地认为二者必须牺牲其一方能解决问题,从而最终断绝了私爱,也断绝了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这才是龙溟命运悲剧之所在。因此,对于最后龙溟默许枯木自行定夺凌波生死的决定(“(夜叉……)一切……由舅舅定夺”),其实一点都不奇怪。这些都是可以在他的性格和思想中找到逻辑依据的。爱人、爱己,两相皆失。于公、于私,皆是孤独的王者。这的确令人痛惋。
其实在龙溟和凌波的情感纠葛中,很多理念和爱恨的冲突都没有得到解决。编剧应该是有意将这些问题搁置。这一方面是基于对二人的同情,另一方面也许也是想给玩家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但很多涉及到是非立场的本质问题若没有适当给予揭示或点到,多少也存在着有意回避或将问题模糊的心态。这从揭示人物命运悲剧的深刻性,指出悲剧症结的角度说,其实还是显得隔靴搔痒了,甚至会造成误导之嫌。也许有人会因为二人的爱情被描述得太过凄美,而将其他更根本的问题给抹去。于是,是非对错也就变得不重要了。这的确是个的问题。须知,龙溟的悲剧不仅是整个国家的,同时也是个人的。反之亦然。只有明确了这一点,这个人物形象也才能完整树立起来。
|